•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发布日期
  • 2022-05-31
  • 主题分类
  • 公开信息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省派驻村第一书记的一千零一夜——第136夜: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发布机构:市乡村振兴局 发布时间: 2022-05-31 浏览次数:

小满节气刚过,又是麦收时节了,自南向北的黄淮平原上,又依次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忙碌景象。

今年的春天,风调雨顺,多下了几场及时雨,麦子在拔节、杨花、灌浆时节,都不缺水分,麦子格外地长势喜人。春旱浇水少一些的麦子,早就金黄一片了,沉甸甸的麦穗儿,在风中摇曳,风吹麦浪,阵阵清香扑鼻。

多浇了一水的麦子,尚有些返青,摘下几颗麦穗儿放在手心里揉几下,手心里满是金黄金黄的麦仁儿,粒粒饱满、还有些水分,咀嚼起来很是劲道,满满的儿时味道。

山里的麦子,因为气温差异,还是熟得慢一些,上脚下的麦子,收割机都已开始进场收割了,乡亲们又开始了一年中第一个“累并快乐着”的收获季节。

山里人对于麦子,还是当做“宝贝”一样,家家户户都有存粮,他们都是晒干了放在“粮食囤”里,留着“慢慢吃”,这是千百年以来的传统。山里水浇地少、平地少,适合种小麦的地,人均不到半亩,每家每户打下来的“新粮食”总量也就不多,在家里留着“心里踏实”。我经常在村里看到,老人电动车上带着“一布袋小麦”,到集市上去“换面”,或者去村里电动小磨上“磨面”,七、八十年代的儿时记忆,依然在这个小山村里延续着。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中国在黄土地上刨食的老百姓们,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经典哲理”。在当下的国内外大背景下,尤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就在前不久,好多媒体报道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收割青麦做饲料、毁麦田建光伏电站的事件,令人触目惊心,这与“藏粮于民、端稳自己的饭碗”国家粮食战略,明显相违背。

无独有偶,俄乌冲突日渐长期化背景下,阿根廷、印度、加拿大等粮食出口国,纷纷限制小麦、玉米、大豆等出口,导致小麦价格上涨60%,玉米、大豆等价格也持续上涨。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我们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同样是重中之重,必须全国上下高度重视,山村的小老百姓,也概莫能外。

我们村所处的是深山沟,山地多,土壤贫瘠,近一周多来,正在收割油菜,多是山坡旱地种植的,产量很低,一亩地不到100斤。在村部广场晾晒油菜的几位老伯说,今年油菜收成还稍微好一点,种二亩地还能受一百五、六十斤,让我瞬间心里满是“伤痕”:就这样的山地,他们还不愿意流转给村里发展养殖或者太空桑种植,还当做“宝贝”,他们对于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那一片片梯田,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

从芯片等高新技术产品,到粮食、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崛起的中国正成为西方的“眼中钉”,并被不断进行“卡脖子”,且愈来愈严峻。从建国初期以来的封锁,到40年改革开放后的“卡脖子”,都说明一个道路,我们不能把发展寄托在“别人身上”,只能壮大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端稳自己的饭碗,我们的饭碗里装满我们自己的粮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大于天,确是如此。推而广之,做好驻村工作,也是一样:发展产业、留有盈余,处理问题与矛盾,就会多一个抓手,这个“粮”就是经济收入!不发展产业的驻村,都是一场“资源堆积”秀,路很宽、灯很亮、文化墙很漂亮,可是老百姓们挣钱,还是要外出打工,村里没有产业,一切都难以长久。

从驻村伊始的榆钱、洋槐花销售、柿子树认养、土特产春节规模销售,到大棚香菇种植、太空桑种植和育肥羊、乌鸡养殖,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年可支配收入30万元并高居全市各村前列,村容村貌建设和化解矛盾,有了抓手、有了资源,村里发展快了、问题也少了、信访也归零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既要种好“粮食”,让老百姓有饭吃、餐桌有安全,更要发展好产业、让老百姓看到希望、钱袋子鼓起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实落地并见效生根。

我深信,庙湾村已经走上发展快车道,今年的粮食又丰收了,麦收季节,又将是一个风吹麦浪、人机繁忙的场景与画卷,在山里悄然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