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汝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维护:平顶山市电子政务外网运维中心
地址:汝州市丹阳中路268号 邮编:467599
网站标识码:4104820001 豫公网安备 41910302000101号 豫ICP备12009804号-1
轻倚季节的转角,守望一场青葱岁月的约定,那是一种情怀;经历岁月的砥砺,演绎一段春华秋实的故事,那是一种坚守。在一个夏日山村的清晨,霞光初上时分,淡淡的氤氲茶香里,婉约一段浅浅心念的文字,那是一种释然。
早上醒来,布谷鸟婉转的叫声,伴着习习晨风,像是定时催促乡亲们早起的钟声,在山村弥漫着。连日来,一个挥之不去的场景,总是在清静时分在心底荡漾着——
“办企为民、产业报国”,这是“杨家将”第36代传人杨建刚,6月13日在登封君召乡东洼村“百亩花生玉米套种示范基地”播种现场的开场白,瞬间吸引了我关注的目光。“我用了 1/4世纪的时间,一直在琢磨、试验适合农业耕种与增产增收的农业机械,今天终于如释重负!”
“这是全国第一台花生玉米套种播种机械,起畦、成垄、玉米花生播种、施肥一次成型,创新大胆,值得点赞!”,国家花生体系专家、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娟博士,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郑州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世忠,近乎异口同声,“玉米和花生株距行距设计合理,通风、采光、浇水保墒兼顾,综合利用土壤和空间潜力,这是一个农业技术和机械设计创新的综合范例!”
农作物套种,是常见的技术,但是科学设计行株距、起畦成垄施肥作业一次性同步完成,却是难得的机械技术创新!作为农民企业家,杨建刚带领专业团队,在一个村办企业里,硬是完成了在别人看来近乎不可思议的发明创新。据悉,杨建刚手里类似这样的专利,还有10多项!
东洼村是登封市农垦中心帮扶点,据驻村干部介绍,他们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在小麦收割之际,完成了100余亩土地流转,作为示范基地,进行玉米、花生套种一次性机械播种,收割时也可以实现全部“机收”。示范种植现场,河南省农科院、农垦中心、气象局,郑州市、登封市农机农垦中心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部门负责同志,20余人也不顾炎热天气到场观摩,并纷纷好评。
土地连片、规模种植、发展高效农业,是当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解放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进而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这个试验基地,就是典型的案例。
驻村两年来,面对村里梯田布局的碎片化耕地,不时爆发的种地邻里纠纷,以及大量山坡地靠天收,我深感传统的耕种模式,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边缘和极限了。我虽然尊重乡亲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但我却无法容忍在一片香菇大棚地里,却矗立着一片麦田或玉米,产业化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化和连片布局。‘
对于亩产200-400斤小麦的山坡旱地,土壤浅薄、砂石遍布,发展规模养殖和果林种植,比如村里的育肥羊场和太空桑种植项目;对于土地相对较为肥沃、平整而且地块较大的小麦玉米轮作耕地,必须发展高效农业和规模种植,今年的高产小米、高产饲料玉米和富硒小麦试验种植,也是一种探索。
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的是长线布局,而非短线投机,必须有深厚的情怀,更需要脚踏实地和创新精神。如果没有对土地和乡村的深厚情怀,就根本无法承受繁杂的土地流转和群众沟通工作,以及持续的各项投入;如果缺乏创新精神,因循守旧的商业模式或者技术路线,更无法实现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和产业化可持续运营。
农业产业化,需要情怀与创新,我从“杨家将”传人杨建刚身上,感悟至深,他用了1/4世纪的时间,以设备技术创新为支点,着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和农机设备研发,为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已经走在了很多涉农企业的前列。
我也坚信,庙湾村正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