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社鹊起

发布机构:汝州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 2024-09-11 浏览次数:

高台曲子(汝州曲剧)诞生后,因其表演更加自由,形式更加活泼,角色行当增加,演出剧目扩展,一时间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引得大小不同的曲子社应运而生,临汝县域内就活跃着 66 个曲子班社。比较出名的有赵庄同乐社(关遇龙领社)、郑铁炉同乐社(朱万明领社)、彦义剧社(王中彦领班),还有玉皇沟邓老南的曲子社,段子铺段青寿的曲子社,戴湾戴洪选的曲子社,宝丰杨老庄杨才、毕怀等组建的临汝、宝丰联合曲子社,临嵩师管区的曲子社等,不一而足。朱万明、关遇龙的高台曲子社最为火爆。1927 年,洛阳大屯的朱六来(文生、老旦)、伊川县白沙的朱天水(青衣、闺门旦,人称香水)到临汝搭班,先后在临汝镇和县城内关爷庙、火神庙、钟楼上、武庆堂家中及县衙大堂演出,观众人山人海。

汝州曲子一登台,很快以星火燎原之势拓展开来。到 1927 年,新兴的“曲子戏”已拓展到漯河、禹州、嵩县等地。以朱万明为首的临汝同乐社独树一帜;洛阳大屯的朱六来(小生)、朱双奇(丑)和伊川白沙的朱天水(花旦)等脱颖而出;郏县的胡定(旦、生)、偃师的秦中旭、洛阳的张五魁(青衣)等也相继涌现出来;襄县的方子良(生)、镇平的郭振基(生)、新野的牛新武(旦)遥遥鼎立。一时之间,群星灿烂,剧苑繁荣,很快呈现出河南曲子戏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的第一个高峰期。

1928 年,曲子戏在新安、宜阳、伊川、郏县、镇平等地立足;1929 年入宝丰、叶县、郾城、舞阳、方城等地亮相;1930 年至遂平、汝南;1931 年跨鲁山、南召。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随即闯进郑州、开封等较大的城市。与此同时,各地不仅陆续组建了一大批曲子社,活动遍及豫西农村,即部分城市也开始出现了常年演出曲子戏的茶社、戏院或戏园。

20 世纪 30 年代,是河南的曲子戏最活跃、最昌盛的年代,属迅猛发展的阶段。汝州曲剧不仅角色行当已经齐全,四功五法逐渐具备;在伴奏上也管弦兼有,丝竹并济,打击乐开始加入;表演程式有所创新;声腔调门有所丰富和发展;剧目上,由“三小戏”发展到本头戏,开始出现连台戏和宫廷戏,其传唱地域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