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汝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维护:平顶山市电子政务外网运维中心
地址:汝州市丹阳中路268号 邮编:467599
网站标识码:4104820001 豫公网安备 41910302000101号 豫ICP备12009804号-1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总人口120万,辖21个乡镇街道、466个行政村,是平顶山市下辖的县级市。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先后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市、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首批省级森林城市。历史源远流长。汝州是历代郡州治所,从公元606年的隋朝设立汝州以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有风穴寺及塔林、汝州学宫、法行寺塔、张公巷窑址、严和店窑址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出土于汝州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全国64件不可出国(境)展出文物之一,也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大的一幅陶画。原产于汝州的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瓷之首,素有“似玉非玉而胜玉”美誉,宋徽宗曾题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古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汝石质地细腻、坚硬,其底色如墨,上呈赤、橙、黄、绿、青、兰、紫诸色构成天然梅花图案,素有“梅花玉”之称。《汝帖》又称“兰亭序帖”,与《淳化阁帖》《泉州帖》《绛州帖》并称中国四大名帖,被誉为“宋室之鸿宝”。汝瓷、汝石、汝帖,并称“汝州三宝”,享誉海内外。诞生于汝州的曲剧,是河南第二大剧种,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汝州人杰地灵,汉代宰相韩安国、唐代诗人刘希夷出生于汝州,上古贤士许由、诗人李白、刘禹锡、苏轼、苏辙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和优美诗篇。区位交通优越。汝州位于郑州都市圈和洛阳都市圈交叉辐射地带。距离省会郑州90公里、洛阳70公里、平顶山60公里,焦枝铁路贯穿南北,宁洛高速、二广高速、林桐高速穿境而过,设有站场6个,同时汝唐高速、... 更多>>
【地理位置】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汝河上游。北靠嵩箕山脉,南依外方山脉,北汝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总面积 1573 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 33°56′~ 34°20′,东经112°31′~ 113°07′。汝州城区位于市域中部,居焦(作)柳(州)铁路、207 国道、洛(洛阳)界(安徽界首)公路交会处。东北距省会郑州市 124 公里,东南至平顶山市 75 公里,东距许昌市 105 公里,西北至洛阳市 82 公里,南距南阳市 181 公里。汝州市东与禹州、郏县接壤,南与宝丰、鲁山毗邻,西与汝阳、伊川交界,北与登封相连。【境 域】 汝州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南北山连绵起伏向中部延伸,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间的地貌。山地丘陵面积12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1%,平原面积3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9%。北汝河自西向东南穿境而过,境内全长45公里,宽500--1500米,有大支流9条,向南北山呈鱼翅状分布。河滩总面积约10.1万亩。汝州地面高程海拔最高的岘山为1165.8米,最低的小屯镇路寨村东北为145米。【气 候】 汝州市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暖和气温回升快,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多东南风;秋季凉爽,天气晴朗;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多西北风。年平均气温为14.8℃;最高温度44.6℃(1966年6月20日),最低温度-18.2℃(1969年 1月31日)。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22.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223天。年平均降水量为 635.3毫米,累年年最多降水量1170.9毫米(1964年),累年年最少降水量255.2毫米(2012年)。 更多>>
【古代建置】夏(前2070年至前1600年) 据《尚书·禹贡》载,夏王朝首开区域建置和地方行政体制之端,按居民居住地划分为九州。时汝州境有霍邑(在汝州市西南)。属豫州。商(前1600年至前1046年) 初为霍邑,后为诸侯国霍国,管辖南到伏牛山,东到禹州(今禹州市),西至嵩县,北至登封(今登封市)一带。仍属豫州。西周(前1046年至前771年) 霍国仍为诸侯封地。属东都王畿。东周(前770年至前256年) 春秋(前770年至前476年)时,霍国及其东北部的梁邑,为王畿之地。后戎蛮兴起,建有戎蛮子国,将梁及霍纳入其国。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楚陷戎蛮子国,梁及霍遂属楚。战国(前475年至前221年)初,郑打败楚,梁(含霍,下同)隶郑。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韩灭郑,改梁叫南梁(以别于陕西韩城南部的少梁)。时南梁附近又出现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聚落或城邑,如阳人聚(在今汝州市西)、(dàn)狐聚(在今汝州市西北)、赫人聚(在今汝州市西南)、注城(在今汝州市西)等。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韩。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攻韩,战于南梁,韩五战五败,南梁遂属魏。周赧(nán)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属秦。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灭东周,置三川郡(治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南梁及附近诸聚落、城邑隶三川郡。秦(前221年至前206年) 地... 更多>>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迎难而上、负重前行,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全力以赴“抓经济、保民生、守底线”,经济发展恢复向好,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一、综 合初步反馈,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23.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189.16亿元,比上年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294.47亿元,比上年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为7.7:36.1:56.2。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290元,比上年增长5.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5.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8.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7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17%,比上年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712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0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2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76人,年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36.79万人。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37.23亿元,比上年下降2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40亿元,比上年下降19.0%,其中税收收入18.19亿元,比上年下降32.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57.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8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民生支出36.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56.9%。二、农 业全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43.34万亩,比上年增加0.08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72.59万亩,比上年增加0.0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65.95万亩,比上年增加0.02万亩。油料种植面积9.76万亩,减少0.09万亩。其中,油菜籽面积3.07万亩,减少0.11万亩,花生种植面积6.07万亩,增加0.03万亩。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0.22万亩,减少0.08万亩。全年粮食产量46.05万吨,比上年减少0.40万吨,比上年下降0.9%。其中,夏粮产量24.63万吨,比上年减少0.91万吨,比上年下降3.6%;秋粮产量21.42万吨,增长0.51万吨,比上年增长2.4%。玉米产量20.18万吨,增加0.49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全年油料产量1.88万吨,比上年下降1.5%。其中,油菜籽产量0.43万吨,比上年增长1.5%;花生产量1.41万吨,比上年下降2.2%。烟叶产量0.25万吨,比上年下降4.0%。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1.22万吨,比上年下降0.7%。瓜果产量1.31万吨,比上年下降2.9%。园林水果产量4.42万吨,比上年下降2.8%。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11.21万吨,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猪肉产量9.48万吨,比上年增长26.8%;牛肉产量0.37万吨,下降29.8%;羊肉产量0.31万吨,比上年增长9.7%;禽肉产量1.05万吨,下降22.8%。禽蛋产量5.88万吨,增长0.6%。牛奶产量3.04万吨,下降32.9%。年末生猪存栏82.56万头,增长14.1%;全年生猪出栏124.20万头,增长23.2%。表1:202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1.5%;股份制企业下降9.0%;私营企业增长42.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1.0%,制造业下降1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7%;分重点产业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3.4%,农副食品加工... 更多>>
近年来,汝州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的理念,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各项创建工作,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公共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城市管理日益规范,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2018年2月,汝州市被确定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11月,汝州市终于荣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汝州市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市),先后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全省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市、全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首批省级森林城市。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