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汝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维护:平顶山市电子政务外网运维中心
地址:汝州市丹阳中路268号 邮编:467599
网站标识码:4104820001 豫公网安备 41910302000101号 豫ICP备12009804号-1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持续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殷殷嘱托,把准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和中国特色,立足河南实际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上展现河南担当、贡献河南力量。
坚定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头等大事
始终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围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积极对接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保障,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到2025年力争达到1400亿斤。一是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良田粮用大原则,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治理“非粮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亿亩以上。二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3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00万亩,让更多“靠天田”变成“高产田”。三是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加强连接灌区骨干工程与田间地头渠系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四是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健全粮食储备管理机制。五是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进食物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等全链条节约减损。
坚定抓好乡村产业振兴
立足河南实际,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大力发展特优产业。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二是大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实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升级行动,加快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园建设,持续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业振兴,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三是大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依托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打造一批近郊乡村游休憩地、景区周边游承接地、农耕文化游体验地、康养休闲游目的地。大力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
坚定抓好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一方面,用好科技这一利器。一是加快推进种业振兴。主动对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着力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平台建设、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良种繁育能力提升、种业市场净化等“六大行动”,既在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领域保持种业创新的领先地位,又抓好果蔬、花卉、食用菌、中药材以及畜禽等种业发展,努力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好品种。积极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融入国家种业实验室体系或成为其基地,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设,争创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优势种业企业上市。河南省谋划建设“中原农谷”,主要使命就是在党中央提出的“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展现河南作为,将围绕“四大中心、两个示范区”的总定位,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中布局,推动全省农、科、教、研等资源整合进驻,加快构建种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繁种制种全产业链,加快“谷城院”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二是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业创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作用,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推动农产品由“食”字号、“原”字号向“健”字号、“药”字号转变。周口国家农高区是河南获批的首个国家农高区,主要是在优势种业的基础上,加强功能食品方面的创新。三是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创新。坚持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研制先进适用、高效低损、安全可靠的现代农机装备,打造国内领先的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农机制造业集群。河南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是我国农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将重点突破关键材料、核心制造工艺与薄弱环节农机装备供给问题,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智能农机创新平台。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塑重构。围绕提升整体效能,整合各级各类科研资源,布局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打造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发展痛点、核心技术卡点开展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农技、农机、农经“三支队伍”改革,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改革前提,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这一导向,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在列入国家试点范围的地方,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二是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真总结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提出深化改革方案。三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合作社、合作社开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四是破除城乡要素壁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重点研究在县域范围内如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成为有机生命体,让更多人、财、物向农村集聚、向基层倾斜。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完善制度、保障、服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深化“五水综改”,统筹抓好农村金融改革、农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等,推动各项农村改革扩面提效、系统集成。
坚定抓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不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一是加强监测帮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饮水安全保障和兜底保障成果,及时解决因病因灾等引发的返贫致贫风险。二是聚焦群众增收。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深化“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推动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致富。三是紧盯重点地区。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受灾严重地区等,分类施策、精准推进、确保实效。
坚定抓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充分考虑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接受,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一是提高村庄规划布局合理度。遵从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肌理,按照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进行规划,防止出现“千村一面”。二是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建设连接主要经济节点的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施“气化乡村”工程,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打造一批智慧田园、智慧牧场。三是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推进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逐步解决教学点零散、教育水平质量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深化医共体建设,实现在县域范围内由一个主体或者两个主体来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全科医生培养,让农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坚持科学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加快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四是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舒适度。深入实施“治理六乱、开展六清”集中整治行动,专题研究农村垃圾、污水、畜禽粪污等污染处理适用的设备、模式和运维机制,有效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五是提高乡村建设示范创建参与度。开展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和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创建,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做到可推广、可复制。
坚定抓好乡村现代治理水平提升
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持续健全“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加快实现乡村善治。一是深化“五星”支部创建。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标准化具体化,把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各类社会组织等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加强对村党组织、自治组织负责人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防止出现“小官巨贪”。二是深化“三零”创建。落实好“一村(格)一警”,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处置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乡村、法治乡村。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纠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礼仪的乡风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