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汝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维护:平顶山市电子政务外网运维中心
地址:汝州市丹阳中路268号 邮编:467599
网站标识码:4104820001 豫公网安备 41910302000101号 豫ICP备12009804号-1
1926 年,老汝州高跷曲子搬上舞台,从地摊说唱舞蹈艺术华丽转身,成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河南曲剧,从较单一的说唱舞蹈艺术转变为复杂的综合艺术。全新的功能定位,使之在演员表演方面也发生了一场“革命”。于是,汝州曲剧表演团体随着舞台演出的需要,演员在表演中逐渐由原来的简单分工,演变为特色各异的角色行当,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程式化表演艺术。从此,河南曲剧成为广大戏曲观众的“宠儿”,其中汝州曲剧的表演更是非同寻常,以至于中原大地流传着一个歇后语:老汝州的曲子——地道货。
汝州的曲子戏是由地摊曲子和高跷曲子演变而来。地摊曲子不画脸,不着装, 一个人可以唱几个角,又装男又扮女,不分什么行当,只有男腔女腔之别。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兴起高跷曲子时,才穿上简单的服装,但多演一些家庭生活、民间故事等中小型剧目,即“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或叫“针线筐戏”,所以有些行当(如净行)原是空白,并有自己的一套叫法,叫须生为老汉,叫老旦为老婆,文生叫相公,旦角叫包头,丑角叫“白眼窑”等。登上舞台后,开拓新天地,逐渐增添了《周老汉送女》《天河配》等较大型的剧目,因人物更加复杂,角色行当也随之而发展。在旦角中增加了青衣、彩旦,生角中增加了老生, 但仍没有脱离“三小戏”的范围。后来排演《大劈棺》《崔子弑齐君》《木兰从军》等多行当的大型戏曲剧目,才开始穿上蟒袍,用上黑脸、花脸、白脸,突破“三小戏”的行当体制,曲剧的角色行当体制日渐规范,分生、旦、净(脸子)、丑四大行。
注:摘自《汝州曲剧志》 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