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穴寺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2022-07-01 浏览次数:

畅享汝州.JPG

风穴寺又名白云禅寺,位于汝州市区东北9公里的嵩山少室南麓,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又名“香积寺”、“千峰寺”“白云禅佛教天台宗、临济宗“双祖庭”。历史上曾与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

薛楼安+风穴古寺.JPG

风穴寺布局独特,与北方寺院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建筑格局迥异,寺内殿堂禅舍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颇具江南园林特色,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与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互生情趣。寺内宝塔高耸、楼台巍峨、碑碣林立,殿堂古朴庄严,蔚为可观,自古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说。

  汝州市-风穴寺-风穴禅武2021.11.jpg

风穴寺完整系统地保存了东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建筑140余间,被誉为七世同堂的“古建筑博物馆”。它们设计精巧,宏伟壮观,荟萃了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集结构学、美学、建筑学、风水学于一身,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在建筑和宗教方面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中最为完整的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和金代中佛殿,被称作风穴寺的三大国宝。

  汝州市-风穴寺-涟漪亭,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双层六角亭,顶为攒尖顶,上饰麒麟驮宝瓶,米形脊,火焰尖,围脊,垂脊饰龙吻及珍奇走兽,共用六脊六兽。.JPG  黄耀辉+丝挂龙口.jpg

汝州市-风穴寺-天王殿,赵留忠摄。建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6年)。正面供奉弥勒菩萨,背后为韦驮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和哼哈二将。.JPG

1988年,风穴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风穴寺有三大国宝和中国第三大塔林

国宝之一:唐 · 七祖塔

汝州市-风穴寺-七祖塔,天台七祖贞禅师舍利塔。贞禅大师俗姓张,名贞,京兆(西京长安)人,幼年知名太学,及第后看破红尘,出家衡山,以后辗转来到风穴寺,广传佛法,兴建寺院,遍植柏树。.JPG

王志斌+朝圣.jpg

七祖塔,天台七祖贞禅师舍利塔。贞禅大师俗姓张,名贞,京兆(西京长安)人,幼年知名太学,及第后看破红尘,出家衡山,以后辗转来到风穴寺,广传佛法,兴建寺院,遍植柏树。唐开元十三年九月十八日贞禅师八十四岁圆寂。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唐玄宗李隆基派崔相国(崔日用)、李使君(李暠)及弟子宗本收集了贞禅大师的数千颗“舍利”建成此塔,所以此塔又名“舍利塔”唐玄宗赐号曰“七祖”以示纪念。七祖塔建于寺中心,塔高24.17米,为方形九层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每层四角置有铃铎,微风中叮当作响悦耳动听。由于受到群山的保护,塔刹之覆钵,相轮、水烟、刹杆、宝珠、都保存完整。据文物专家考证,在全国现存一百多座唐塔中,保存完整的只有6座,而这座七祖塔就是其中的一座。因此被文物专家称做国宝,是风穴寺第一大国宝。

  

国宝之二:宋 · 悬钟阁

汝州市-风穴寺-2020.JPG

王志斌+风穴寺悬钟阁.JPG

建于寺院西南角一丈八尺高的方三丈石台上。为歇山式重檐三滴水建筑,飞檐挑角,巍峨壮观,古朴典雅。阁内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顶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横梁,梁上悬挂宋代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铁铸大钟一口,钟高六尺有余,口面四尺六寸多宽,重 9999 斤,为宋代保存至今的稀有珍品,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铁钟。此钟铸造精致,音律准确,声音洪亮,故而明人张维新就留有“一声法撞飘空界,满地松阴宝月寒”的诗句,因此,“风穴钟声”就成为汝州八景之一。钟上铭文字迹清晰,图案规整,工高艺精,被称为“中原第一钟”。此钟对研究我国宋代的铸造业有很大的帮助。据文物专家考证。在全国保存完整,且能完好悬挂的铁钟,唐宋时期的全国只有五口,此钟为其中之一,是风穴寺第二大国宝。

  

国宝之三:金 · 中佛殿

   汝州市-风穴寺-中佛殿,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面阔、进深各三间,属单檐歇山式建筑,建于1.5米高台之上,砖砌台阶,其规制完全按照北宋皇家营造法式所建,为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_副本.jpg

金代建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为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顶盖灰筒瓦,正脊饰琉璃宝珠火焰尖,两端饰琉璃鸱吻,四挑角各置力士一躯佛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即释迦牟尼佛、阿难和迦叶,皆为清代木雕像。殿内有块碑为后汉乾佑三年八月十五日所立,上面详细记载了风穴寺的演变历史。

  

中国第三大塔林

塔林秋色--于红伟摄.JPG  汝州市-风穴寺-下塔林,也是风穴寺最大的一个塔林,现存62座古塔,1个墓碑和1土冢.jpg

风穴寺有两大塔林,分上塔林和下塔林。包括唐、元、明、清和近代的僧人墓塔及其他砖塔石塔146座,数量仅次于少林寺塔林、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塔林,是全国第三大塔林。

下塔林,是风穴寺最大的一个塔林,现存62座古塔,1个墓碑和1土冢。每个时期的风格各有特点,其中有一座石塔和一座单层亭阁式塔较为特殊,其余为方形或六角形密檐式砖塔,最高为五层。塔林中唯一的石塔,建于明代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代,高4.5米,每层状作莲花,隔为三段,造型别致美观,很有艺术价值。最尊显当属本寺开山沼公禅师之塔,为纪念临济四祖延沼禅师所建,现存此塔为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重建。从数量上说,明代塔最多,元代塔有5座,分别是:沼公塔、应严瑞公密严显公合立塔、聪公塔、进公塔和兴公塔。其余为清代塔,以及少数几座近二十来年所立新塔。

上塔林在寺西高岗上,有12座塔,与下塔林相比,上塔林之塔都比较高大,其形制均为方形或六角形密檐塔,有二级、三级、四级、五级不等。其中一座元代塔为松齐慧公塔,位于塔林最北,位置最尊,为元塔中最佳。慧公禅师是风穴寺的高僧之一声望极高,明代御史方大美“顾我巡行嵩汝地,何当重问慧公禅。”中的“慧公”指的就是这位禅师。慧公禅师塔建于至元十七(公元1280)年,其造型为六角层楼阁式塔。塔基为六角型须弥座,塔身为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每层塔檐均以砖雕斗拱承托。第一层塔身六面都雕刻出装饰门窗,门窗内刻精细的几何形纹饰,是元代建筑门窗装饰的典型例证。其余11座中,有9座为明万历年间所建,2座为明嘉靖年间所建。



延伸阅读:

风  穴  有  风

风穴有风,来自远古。

风穴寺,便是这来自远古的风吹来的。

迎着裹带着香气的清风,走过曲径通幽的山道,逐着烟云缭绕的禅音,风穴寺的山门,映入眼帘。跨入寺门,参天大树掩不住禅院积聚的灵气,殿宇楼阁隐不住来自天竺的灵光。轻风拂过,寺院被笼罩在这禅净的气与光之中。

"九龙朝风穴,莲台建古刹"。

这是一座建于东汉的寺,历经北魏、唐、宋、金、元、明、清重修与扩建。天王殿、中佛殿、悬钟阁、藏经阁、七祖塔等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筑遗存,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的古建博物院。

来去自由,无影无踪,这寺院一直被这股风环绕着、轻抚着。如果没有那股风,便不会有这座寺,便不会有这蓝天白云、禅音佛影,香火缭绕、梵音阵阵的一方净土。

寺名由来,与风有关,颇具传奇。1800 多年前,东汉初平元年,寺院的地点并非定在现址,而是在别处,当要开工的时候,刮来一阵怪风,将建造寺庙所需要的物料木材等,刮到了现在存在的地方,是这阵怪风选择了此处,故名"风穴寺"。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

我随风而来,从红尘深处缓缓而来,去向与人间难以绝缘的佛寺,沾着一身尘世的薄凉,透着一眸清澈的苍茫,凝满岁月刻画在心海的惆怅。僧寺无尘意自清。在佛香缭绕中氤氲一种思绪,在一炷香的时光里,让一种意趣的安详和智慧,萦绕周身。

这里因有大小风穴洞而得名,依山傍水而建,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多变多姿,集中秀丽。风穴山口,两山夹道,万木葱茏,流水潺潺。迤俪北行数华里,方能发现寺院,确为"深山藏古寺""曲境通幽处"。

一阵阵空灵清越的脆响,飘在乳白的暮霭里袅袅袭来。香客、游人步履如织,那红墙黄瓦的佛寺在绿林深处格外清寂。阵阵脆响随着步伐的挪移而愈加清晰,一颗浮躁喧嚣的心,就在声声清脆里缓缓沉静下去,继而清宁四溢。

这里有珍珠帘、大慈泉、锦屏风、吴公洞、望州亭、玩月台、升仙桥、悬钟阁等八大景;有小龙门、石龙头、活凤尾、东山仙人等七十二小景,还有冬暖、夏凉的三十六福地。

踩着佛寺里厚实的青石板,绕过高大的香炉,沿着雕栏玉砌的台阶拾级而上,游步在大殿飞檐下的回廊里。佛寺在暮色的雾霭里,显得格外庄严、圣洁而凝定。

这里有三大镇寺之宝。唐塔:建于公元738 年,唐玄宗赐名"七祖塔",内有盛唐高僧贞禅师的舍利子。塔高24米左右,外廓成抛物线型,塔顶有刹,形似覆钵,上有法轮,宝盖,犹如火焰升起,别具一格,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七座唐塔之一。宋代钟楼:又名"悬钟阁",为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巍峨高耸。气势雄伟,典雅古朴。钟楼内悬挂一口宋徽宗宣和七年铸造的大铁钟。传说这口大铁钟重9999 斤,钟身浑厚,声音洪亮,是河南省现存最完整、最大的铁钟,号称"中原第一钟"。金代中佛殿,这座金代建筑以科学的木制结构和精美的金代彩画蜚声海内外,为单檐歇山式,梁架结构科学严谨,是省内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式建筑。

出了大殿,又见那几位僧人正手持佛珠嘴中念念有词。不禁感叹,世人痴心向佛,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几个?一个人若悟不透纷扰的世俗,就在思想里种植一株菩提吧,无须开花,也无须结果,只要在精神的境界中永远留有一颗淡定的禅心。

一任空灵的思绪在佛寺的空寂里游弋。

抬头仰望大殿外的天幕,深深地吸气,再长长地呼气,闭目,等待着圣灵的亲临。仿佛听到了清丽缠婉的脆响,悠远中带着些许的飘渺和空灵;仿佛轻柔美丽的绿纱薄雾,弥漫在佛寺的上空,灵光生辉。欣喜地睁开双目,与凌空的飞檐下那串风铃不期而遇。

那股风,还吹来了王维、岑参、刘禹锡、元稹等唐代诗人的诗作,吹来了感叹着"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的刘希夷,吹来了明代诗人王洙的《风穴神韵》:"若论风穴胜,应在少林前。叠嶂云千树,平桥月半川。亭新开紫烟,洞古接青天。几度登临后,栖迟白昼眠。"

浩浩煌煌的历史长河,任何一代人只是其中很短的一部分,短到可以忽略不计。当我们站在这具有1800 年历史的寺院面前,足以见证它的陵谷沧桑、足以见证个人的沧海一粟。它就一直风月无边地矗立在那个地方,等待着任何思悟的心去碰撞、去触摸。看看古人的智慧,感受古人的虔诚,足以让现代人浮躁的心绪宁静、豁然开朗。

还是那来自远古的风,轻轻拂来,飘曳着风铃那薄薄的禅音。就像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相遇,如那风中的风铃,遇风,生命才充盈着灵动与美丽。遇风,生命才如此丰盈与绚烂。

正是有了那股来自远古的风,才让那些风花雪月,那些前缘宿债,随着这亘古不变、穿越四季的风,伴着佛寺的净灵,绕一弯飞檐下风铃的脆响,飘荡于天空,回荡在生命的轮回里。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时间万物皆为化相;心不动,万物不动,心若动,万物皆动。道法自然,去留无意。一个人,若遁入空门,是否能剪断人间情网,望断红尘纷扰,望穿前世今生?即便不能,想必在佛寺那恬静沉思的境界里,也可消除片刻尘念,打捞起一泓澄澈与清明。

人生总是如此匆忙,由不得你仔细品味、认真细赏。走吧,飘一路温暖的祈愿带,让佛寺上空那清古的风铃飘荡在心海,走下去,行走在美丽的滚滚红尘、烟雨人间。

清淡的风,无声地在禅院上空静静掠过,似乎,在做一种回答。

此时,已是无风见风,落雨无雨。


作者:李晓伟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资深媒体人。

先后在汝州、郑州、北京等媒体任编辑、记者等。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千万余字。

已出版散文集《渐行渐远》、小说《涮三国》两部作品,新闻评论集《话里有话》、散文集《汝风雅颂》《浅斟低唱》正在结集出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