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汝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维护:平顶山市电子政务外网运维中心
地址:汝州市丹阳中路268号 邮编:467599
网站标识码:4104820001 豫公网安备 41910302000101号 豫ICP备12009804号-1
浆面条是汝州的传统名吃,也叫酸面条,这是因其发酵后的浆酸味十足。它既经济又可口,是汝州人普遍喜食的一种风味小吃。是以绿豆浆发酵制作面浆,经特殊工艺而成的面条。
制作浆面条,最重要的就是打浆了,浆常用的是绿豆浆,也是做汝州特产绿豆粉皮独有的浆,如此方能做出风味纯正的浆面条。首先将豆浆置于适当的温度下,发酵变酸,接着放入锅内加热到80度左右,液面便有一种蘑菇状的浆沫。这时加入少许的香油,反复搅拌,待滚沸,将面条下入,最好是杂面条,拌面糊使之呈糊状。然后,将调制好的盐、葱花、青豆、芹菜、韭菜、辣椒加入。汝州浆面条,制作简单,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因而自古以来流传不衰,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名食。
图片来源:《汝滋汝味》 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编
延伸阅读: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说白了,俗世人生,就是由味道组成的日子。
当一脉情感被萦绕在记忆深处的某种吃食滋养成一种依赖的时候,表达就成为早晚的事了。比如浆面条,虽说不是很稀罕的吃食,却别有一番动人情怀。
在我们的一生中,每一次吃过的味道,就像刻下的深刻记忆,由味蕾转存至脑海。不管过去多久,当味蕾再一次触碰到这个味道,大脑立刻翻出当年的存储,那段味道所记忆的酸甜苦辣、缠绵悱恻乃至爱恨情仇,一股脑地翻涌而至,随着味蕾的感受占领思维,被味道打碎,又被味道重塑,那一瞬间物换星移,嘴里的食物还没咽下,心已走过万水千山,和当年的自己拥抱握手。
说起浆面条,在老汝州其实是一种很不起眼的小吃,但喜欢吃它的人每一次去吃,总能找到一种舒心的味道。
浆面条这种饭食,其实并不被小城的年轻人看好,因为它糊里糊涂的毫无原则。手工面条切得很细,煮出来几乎成糊状;配料也差强人意,芝麻叶、芹菜丁、煮黄豆;绿豆浆黏黏糊糊、不清不爽;味道酸酸的、淡淡的、咸咸的,只能靠辣椒油去提味。
更为吊诡的是,浆面条的面,居然以绿豆面为最佳。因为绿豆面条松散不易成团,故在做浆面条时掺些小麦面,能增加面条的韧性。
试想,正值大啖海鲜、大撸羊肉串的生猛年龄,谁能对这种糊里糊涂的家常小吃感兴趣呢?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吃锅盔夹猪头肉的时候。因为猪头肉过于油腻,吃食配上味道平淡无奇的浆面条来,那感觉简直是天作之合、恰如其分。
浆面条的由来
浆面条的由来,历来有两种民间版本。第一种版本:是起源于河南省新安县。据传在明朝正德年间,该县一个姓史的人开了个饭店,生意很兴隆。有一年小麦欠收,豌豆丰收,饭店天天卖豌豆面饭,一时生意萧条。
一天,京城一位钦差大臣带随从路过此店吃饭,店主因无上等米菜下锅急得团团转。当他看到盆里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条时,急中生智,用椒叶、藿香等作料,用豌豆浆作汤下入面条,做了一锅豌豆浆面条。钦差大臣吃后十分满意。此后店主便新增了浆面条这一食谱,小店生意又兴旺起来,从此,这浆面条便成了河南的一道名吃。
第二种版本:清朝末年汝州一穷户人家,将讨来的制作绿豆粉皮时剩置的豆浆水带回家中做面汤用,隔了数日,发现豆浆发馊变酸,倒了舍不得,遂胡乱丢些菜叶,熬成糊状,一吃味道鲜美,满院飘香,后来家家效仿。
浆面条在汝州历史悠久,其主要材料是浆汁,以绿豆浆最佳,淡绿色为上乘。过去老汝州水坑沿附近有不少做绿豆粉皮的人家,做绿豆粉皮用去了绿豆的精华部分,而其下脚料绿豆浆,则被智慧的汝州人化腐朽为神奇,用来做浆面条的主料。儿时家家生活平淡,每有人家想改善一下口味,就让孩子们到水坑沿附近做绿豆粉皮的人家去打回一桶绿豆浆来做浆面条。
做浆面条的浆不宜太酸,酸则倒牙;不宜太淡,淡则无味。
浆面条这种食物,其实最为实在最朴素不过。年轻人之所以不把这种小吃放在眼里,也许是还没有意识到其虽然平淡无奇,可滋味悠长,百吃不厌。试想,即便是少不更事的当年的我们,如果不经历刀光剑影而罢别江湖,又怎能知道生活如这酸辣与平凡之真味?
相濡以沫如浆面条,经过时间的熬炼,已过滤其当初的万紫千红,只剩下不温不火的本质,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岁月的故事。想要领悟其中的真谛,就需要一颗落尽浮华的平实的耐心,更需要一个朴素的、甚至是卑微的,但却是真实的承诺。
浆面条的味道,是一种安心舒适,是一种温暖眷顾,是俗世红尘中的洒脱不羁,是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中的不老人生。
作者:李晓伟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资深媒体人。
先后在汝州、郑州、北京等媒体任编辑、记者等。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千万余字。
已出版散文集《渐行渐远》、小说《涮三国》两部作品,新闻评论集《话里有话》、散文集《汝风雅颂》《浅斟低唱》正在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