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汝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维护:平顶山市电子政务外网运维中心
地址:汝州市丹阳中路268号 邮编:467599
网站标识码:4104820001 豫公网安备 41910302000101号 豫ICP备12009804号-1
汝州烩面,分为羊肉烩面和牛肉烩面两种。制作时必须经过熬羊(牛)肉汤、制作面坯、拉面煮面三道工序。熬汤时,将骨架放入锅中,掺清水烧沸,放大料,中火煮至香味溢出时,放入肉块,改用小火煮至肉软时调入精盐,将肉捞出晾凉,撇净浮油,即成羊(牛)肉汤;制作面坯时,面粉与精盐和匀,加清水揉成稍硬面团,醒面片刻再揉,至面团光滑,将面团搓成长条,下成剂子,再将每个面剂搓成圆条,用擀面杖擀成长方形面片,均匀地抹少许色拉油,即成烩面面坯,将其整齐地摆入托盘内,用保鲜膜盖严,等少许即可进行抻拉;拉面煮面时,两手掌向上托住面片的两头,再用拇指按住面片两头边缘,然后两只手掌左右抻拉,将面片拉长,接着两只手掌上下晃动,手臂均匀用力,将面片继续抻拉成,最后用左手夹住面片两头,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配合,将面片横着撕成宽面条,即可下锅煮制。
汝州烩面配菜主要以葱花、姜丝、海带丝、黑木耳为主,除了以上做法外,也有生炒羊(牛)肉制作烩面的门店,但都要使用事先熬制的羊(牛)肉汤来下面。汝州烩面的味道,各有千秋,据老汝州吃货们讲,数南门口烩面最为纯正。
注:摘自《汝滋汝味》 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编
延伸阅读:
汝州烩面有三个特点:面,筋道;汤,鲜美;肉,软烂。
汝州烩面名声没有郑州烩面大,面里只有汤、面、葱花、海带、羊肉,出锅时顶多放一撮芫荽,没有郑州烩面里的粉丝、千张丝、鹌鹑蛋、黑木耳,甚至还会放上菠菜,再就一碟糖蒜。这在汝州人看来,菠菜是会破坏原汤滋味的。况且,郑州的烩面杂七杂八混在一起像大杂烩,汝州很多人吃不惯。
汝州的烩面讲究汤要浓白、面要筋道、肉要绵烂、海带要厚实、碗要大气、片要扯匀、辣椒要辣香。
做烩面时,面用高筋粉,加上盐水揉,拍成一片一片抹上香油醒三个小时。羊肉煮熟,切成片状。
最关键是熬汤,一口锅文火炖着羊骨架,加入秘制香料,熬得像牛奶。另外,还要用羊油炸辣椒粉当调料。炸出的辣椒油凝固后,必须一半黄一半红。这样一碗羊肉烩面,用汝州人的话说,能温暖整个冬季。
汝州烩面,可谓是河南烩面中的一股清流。
汝州人吃烩面没有理由,想吃就吃,一些喜欢吃烩面的人想吃时会说:“哎呀,这几天老想吃烩面呀”。吃过后还要说一句“咦,可得劲哩狠”。
虽说是饱腹市井、乡情可餐,但这一大碗实实在在,满满腾腾的烩面,确实为一些吃货带来了嘴上和心里的快慰。
所有地方做烩面时都需要扯,但不是乱扯,这是个讲究的技术活儿。
厨师扯面时,几乎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由膀圆力大的厨师先将面坯反复抻、摔后放在面板上,用两手握住两端,抬起在案板上用力摔打。条拉长后,两端对折,继续握住两端摔打,如此反复,其目的是调整面团内面筋蛋白质的排列顺序,使杂乱无章的蛋白质分子排列成一条长链,业内称其为顺筋。等扯到厚薄均匀,宽窄相等的宽面条,即可下锅去煮了。
为了吸引吃货,市区内一些火锅店会让厨师现场表演扯烩面。只见这位厨师白衣白帽,干净利索。扯起面来上下翻飞,左右挥舞,扯完后交代几句下到锅内随汤翻滚,然后拍拍手上的余粉转身离开,神态姿势极为潇洒。
但是,面坯扯开后做成烩面非常实惠,耐饥,一般情况下,老汝州人只选择扯两片,控制饮食的则一片,很少有大胃王去要三片的。但一碗下两片面的要讲究速度,脚跟脚把所有面一一扯好迅速下锅,不然第一片都要煮熟了第二片还没拉好,这就尴尬了。
近年来,各地烩面胚的加工也逐步形成专业加工配送的模式,烩面胚这种加工配送模式,更加要求烩面片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醒”,这样的面片才会筋道、易拉扯、不断条。
一个合格的吃货,不仅要明白什么面食好吃,更要懂得这种面食的来源。对于老汝州人来说,则可以上升到文化基因层面这个高大上的话题。因为,烩面对于汝州土著来说,是一种生活调调的具体滋味,一种本土乡情活色生香的感触。
据传,烩面是古时餔饦技法的演变和再现。贾思勰曾在《齐民要术》中详记了餔饦的技法:“餔饦,捋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捋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就是将和成之面,以二寸为段,用手捋薄,擘开煮而食之。这种做法,和今天的烩面一脉相承,只是那时称煮,今日说烩,而烩不过是煮法之一,是以旺火和相对较长的时间使原料入味,汤汁浓厚的一种烹饪方法。
民间相传,河南的烩面有多种起源。
烩面传说一:唐太宗落难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个隆冬雪天,患寒病落难于一农院。这家母子心地善良,将家养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羊非羊、蹄似牛非牛的四不像(亦称麋鹿)屠宰炖汤,又和面想做面条为李世民解饿。但追敌逼迫,情形紧急,老妇人草草将面团拉扯后直接下入汤锅,煮熟后端给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满身冒汗、暖流涌身,不觉精神大振,寒疾痊愈。李世民即位后,很是思念那对母子做的面,想到他们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寻访母子,以厚加赏赐。还真是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那母子。太宗又命御厨向老人拜师学艺。从此,唐宫庭御膳谱上就多了这救命之面——麒麟面。
烩面传说二:豫籍京官、厨子自创说。光绪年间,长葛厨师郭子兴在京开一面馆。因为常有敲诈勒索之事发生,便找同乡杨翰林帮忙。杨翰林就是杨佩璋,长葛人,后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杨翰林为了保护郭子兴,就把郭子兴聘到府上做厨子了。辛亥革命后,杨翰林偕郭子兴告老还乡。秋日偶遇风寒,郭子兴便试着用大骨头、肉茸加一些入味的中草药炖汤后煮面给杨翰林吃,没想到深得杨翰林赞许,并从此成为杨家的日常饮食。
烩面传说三:日机轰炸郑州说。抗日战争时期,郑州的饭店经常因躲避空袭关门,有时厨师们刚端起饭碗就要急于逃命。当时粮食紧缺,一位师傅不忍将剩饭弃掉,空袭结束后,就把剩饭加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他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就在面里放些盐、碱之类的原料,使面更筋,别有一番风味,成为店员的一个主要伙食品种。
烩面传说四:羊肉泡馍师傅改造说。据说,烩面是从西安泡馍中演变过来的,西安泡馍清朝年间传到河南,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于是一位豫籍羊肉泡馍师傅就把泡馍改良成了烩面。羊肉泡馍的粉丝说,现在河南的烩面中所喝到的汤都能依稀闻到西安泡馍的味道。
…… ……
较河南烩面而言,汝州的烩面历史要短得多。
小时候家在市区中大街老粮店附近。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粮店为了扩大经营,将临街的三间门面房改成烩面馆,并派人到郑州学习制作烩面,汝州第一家烩面馆便开张了。那时候人们都不太富裕,去吃烩面的人并不多。因为家在附近住,烩面馆里一位同学专门买饭票,所以对此了解甚多,也有幸吃过几回,那滋味,啧啧,至今难忘。
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好转,市区内的烩面馆遍地开花。同时,各家店根据自己所处的区位吃货的口味加以改进,所以做出来的烩面味道尽管各不相同,但食材和配料确是非常默契地保持一致。
烩面好吃,可不是乱扯的。汝州人对烩面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感情层面。但烩面只是一个引子,他们通过对这座城市每一个细微变化的关注和热爱,才让我们对身边既熟悉又陌生的各种美食,产生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感。进而,对汝州这座城市也滋生出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
作者:李晓伟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资深媒体人。
先后在汝州、郑州、北京等媒体任编辑、记者等。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通讯、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千万余字。
已出版散文集《渐行渐远》、小说《涮三国》两部作品,新闻评论集《话里有话》、散文集《汝风雅颂》《浅斟低唱》正在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