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发布机构: 发布时间: 2022-07-19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220719171202.jpg

一、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上古符号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汝州市(原临汝县)阎村,新石器时代前期的葬具。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可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首。经专家用碳十四测定,它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画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仰韶文化陶器中,有一种直筒形缸。这种缸多由夹砂红陶制成,直口平底,下腹略微内收,口外一般有四五个鼻钮,常常还带有半球形的缸盖。这种陶缸是古人瓮棺葬的用具,用来盛放尸骨。这种陶缸最早在河南伊川发现,而且出土的数量也较多,所以被称为“伊川缸”。

汝州市阎村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出土的这一件“伊川缸” ,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因为在这件陶器外壁上画着一幅前所未见的《鹳鱼石斧图》,这可能是具有某种意义的符号。

远古的先民在这件装殓尸骨的陶缸外壁画这些符号有什么用意呢?现在的研究者有几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石斧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开荒、狩猎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当时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其形象有可能被当时汝州一带某个氏族奉为图腾。鹳鸟口衔大鱼面向石斧,是表示向石斧贡献祭品,祈求石斧的保佑和庇护。另一种看法认为鹳鸟在画面上所占的空间最大,是主体,它才是某个氏族的图腾。鱼是鹳鸟的喜食之物,石斧可能是死者生前所用的器具。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河南发现“伊川缸”的遗址共有10余处,阎村遗址正好位于各遗址的中心,而且各地出土的“伊川缸”都是未施彩的,只有阎村出土了3件彩陶缸,《鹳鱼石斧图是其中之一。所以阎村遗址有可能是这一部落联盟的中心所在地,这件彩陶缸因是部落联盟首领的葬具。该部落联盟的图腾就是鹳鸟,而鹳鸟口中的大鱼应是敌对部落联盟的图腾,石斧是首领生前所用之物。

微信图片_20220719171229.jpg

二、《鹳鱼石斧图》的艺术价值

对于《鹳鱼石斧图》上表现的鹳、鱼、斧形象的释读,多年来也颇有争论。有人认为鸟形是鹭不是鹳,也有人认为斧是表现权力的石钺;有人认为全图是当时农耕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人结合考古学文化、古代神话传说以及商周青铜铭文进行考察,认为该图表现了当时仰韶文化中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和以鱼为图腾的部落的生死战争,进一步认为这就是传说中黄帝与炎帝之战的史实,而石斧则是黄帝部落联盟中所有部落共有的族徽和统一的标志。

《鹳鱼石斧图》的绘画艺术,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图案向物象绘画的发展,拉开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序幕。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西安半坡、甘肃马家窑、陕西临潼姜寨等地,出土了大量彩陶,纵观其图形有动物、人面、鱼、鹿、双鱼纹、几何图形等。从彩陶纹饰上来看,仍属于在不同器形上美化陶器的装饰性图案。但是,绘画却不受器物形状的限制,而且具有明确的主题反映。原始社会时期的绘画,不仅仅是装饰陶器、表现自然现象的作用,也将其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等深层次的内容于以透视,反映出某种真实的生活形象,与优美的构图有机地糅和在一起。《鹳鱼石斧图》就是艺术家对当时农耕和渔猎经济的真实写照。这幅陶画没有背景,只有一鸟一鱼一石斧,可是一看就会把人带进5000年前的生活中去,这就是意境力量的所在。鹳和鱼没有明显的时代区别,而捆绑在棍棒上的石斧,就好像画家落款的年号一样,透视出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情境,准确地标志出了那个时代的符号,使人联想到在那苍茫的原野上,原始人群拿着石斧在紧张地耕作;在清清的小河边,站立着一群点点白鹳,突然一只老鹳叼起了一条大鱼,鱼儿还在无力地摆动着尾巴。这一生动的镜头被富有感情的画家,挥笔画了出来,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这就是《鹳鱼石斧图》陶画的主题思想。之所以把《鹳鱼石斧图》说是中国最早的陶画而不称为图案,其含意也正是如此,因为这幅陶画已经具备了中国画最基本的要求。

有专家认为,中国画的雏形完全可以追溯到史前出现的岩画和彩陶上的图画,而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汝州市阎村的这件彩陶缸上的《鹳鱼石斧图》,就普遍被认为已经具备了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应当是中国画的雏形。


相关阅读: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发现始末

1979年春节正月初八的早晨,李建安在集市买菜时,偶尔从纸坊乡纸北村一位60多岁的老汉那里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该村苹果地发现了不少红陶片。吃过早饭后,他便准备好工具,迅速赶往知情人描述的现场——纸北大队阎村东距黄涧河西岸60多米处一竹园附近。

李建安,1953年7月出生,原为临汝县纸坊公社纸南大队第10生产队村民,1972年至1974年间,他在本大队当民办教师,1975年1月应征入伍,其间因工作表现突出和在云南龙陵地震灾害中一次救出6个人之缘故,先后两次受到通令嘉奖,并于197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初退役,被招为“亦工亦农”职工后分派到纸坊公社,因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且喜欢绘画,领导就让他当了文化专干。后来,参加过洛阳地区举办的文物培训班和中山寨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积累有一定的文物知识和考古经验。

到达现场后,他从一个没挖好的苹果树坑中捡出一部分红陶片,经过20多分钟的拼凑,一个很不完整的尖底陶缸显现出来。这时,在中山寨考古大墓群时所学的一些知识得到应用,他初步把此物确定为二次瓮棺葬红陶尖底瓶。后来,发掘成果进一步扩大,他一个人在原苹果树坑的东西向拓展挖开了一个长560厘米、宽80厘米、深85厘米的土坑。经过一天半时间的精心挖掘、共挖出红、青两种颜色大小直径、高低不等的陶缸和尖底瓶13个,其中只有第12个陶缸上有“鹳鱼石斧”的图案,其余的均无任何图案。因为这个陶缸上有图案,李建安特意看了一眼,发现陶缸边沿有一个高约13厘米分长呈三角形的口子。当挖出第13个陶缸时他实在太累了,不得不停工回家休息。就这样,他分3次把这13个陶器运到自家的院落里,这便成了13个陶器出土后的第一个落脚点。休息几天后,他开始对这13个陶器进行清理。在清理中,他发现陶缸和尖底瓶里装的是土和人骨头。家人知道后,以放在家中晦气为由,极力反对他把这些陶器放在家中,要求他马上送走。无奈之下他用架子车把这13个陶器运到纸坊公社东院他的办公室,这是13个陶器的第二个落脚点。

由于当年谭国强也在纸坊公社上班,与李建安的房间只有一墙之隔。谭国强闻讯后看到其中一个陶缸上有鸟、鱼、石斧图案时,当时他问:“你弄这些玩意儿这么下功夫干啥哩,能值几个钱?”他激动地告诉谭国强: “这里的东西可是国家的宝贝,不是值几钱的问题!”当时人们普遍没有文物保护意识,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批陶缸的珍贵性。后因人事调整,他和13个陶器也随之搬往公社大院的另一间办公室内,这是13个陶器的第三个落脚点。

在此期间,李建安曾多次与原临汝县文化馆联系,请求早日把这些文物妥善安置。由于当时临汝县考古工作比较滞后,工作人员对陶器的有关知识了解甚少,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此事拖了又拖。时隔2年多后,即1980年春节前的一天,李建安的请求终于有了结果,他兴高采烈地用自己的自行车拖着架子车,沿着洛界公路,经过一个半小时行程到达原临汝县文化馆。时任文化馆馆长的张久益接待了他,并对他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赠送其5双线手套以资鼓励,这是13个陶器的第四个落脚点。

1980年10月28日,河南省专项调查组进驻临汝县,调查组的成员有省博物馆的汤文兴、县文化馆的张久益、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晋明德等人。调查结束后,由汤文兴同志执笔,撰写了一份署名“临汝县文化馆”的《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报告指出:“阎村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3米。1964年以来不断出土瓮棺葬、白衣彩陶、石斧、石铲、骨针和大量的砂红陶片。1978年11月间,当地社员挖出了11座瓮棺葬,还有一些瓮棺葬出土后已被砸毁。加之调查时又发现的几件,共采集到完整陶器19件,其中的10件陶缸中有彩陶缸3件……一件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敞口,圆唇,深腹,平底,红砂陶质,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一侧画有一幅高37厘米、宽44厘米的彩陶画,画面约占缸体面积的二分之一,是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幅原始社会时期的彩陶画⋯⋯它不仅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以及石斧的使用与安装提供了极为可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在我国绘画史上也是一件罕见的珍品。”这两篇文章均刊登在《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上,正是这两篇文章奠定了《鹳鱼石斧图》的研究基础,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鹳鱼石斧图》彩陶缸被紧急上解至河南省博物馆,这是“《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出土后的第五个保管点,继而收藏入中国历史博物馆。这是“《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出土后的第六个保管点,至此也成为最终存放点。

在绘画史上,这幅《鹳鱼石斧图》不仅反映了人类早期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已经具备了中国画的基本画法,应当是中国画的雏形,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它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展现了中国史前绘画艺术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

从民族艺术而言,《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证明了中国先民很早就成功掌握了点、线、面的艺术表现方法和绘画法则,整个器皿和构图展示出一种较强的民族时代精神与艺术魅力。从科学角度而言,先民很早就能够利用黏土,经水湿润,塑成一形状,彩绘加工,干燥烧成,整个工艺流程掌握得既熟练又恰到好处,展示了先民开发大自然,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发明的科技水平。

《国宝大观》一书中认为鹳鱼石斧彩陶缸堪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相媲美。

注:摘自《汝州市文物志》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编

【汝州风物】国宝级文物鹳鱼石斧图陶缸出土始末……(汝州城事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