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中国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汝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运行维护:平顶山市电子政务外网运维中心
地址:汝州市丹阳中路268号 邮编:467599
网站标识码:4104820001 豫公网安备 41910302000101号 豫ICP备12009804号-1
汝州市蟒川镇半扎村,又名半扎万泉寨,距汝州城南约17公里,公路四通八达,现有人口近4000人,分为半西、半东两个行政村。据考证,300多年前,半扎一代曾是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后来四棵树、安定乡、薛家店、董家村等几个村庄的人迁居于此。随着丝绸古道骆驼商队的逐步发展,在宛洛大道上,南阳到洛阳是直通的两个驿站,是来往传递信息的交接点,半扎在两站之间,又是条件优越的必经之路。过路的公差和骆驼商队,都要在此休息食宿,因这里不是驿站,而是半途驻歇,故称半扎。半扎人引以为豪的是万泉河和年代久远的文昌阁、关帝庙、陕山会馆、戴公馆、龙嘴、乐楼及长达4.5公里的高大石寨。
半扎寨位处两河夹一寨的地势。北寨外有小北河,南寨外有万泉河。万泉河的得名来源于从半扎寨西门外的源头起,向东不到2公里的河段两岸,渗透出大大小小无数股泉水汇入河中,故名万泉河。万泉河上游一股泉水上开凿的老龙嘴,也是半扎人引以为豪的文物标志之一。
万泉河上水打磨是半扎寨的另一景点。万泉河由于泉源众多,水量充沛,在短短的河段上,水位落差竟达10多米。古代聪明的半扎人,闸石堰砌石渠,利用急水冲击作动力,从西向东安装了10盘水磨和2部水打弹轧花机。如今万泉河水依旧哗哗流淌,水磨却难觅踪影。古老的河道上,只留下部分通往水轮的几节水槽和磨坊的残垣断壁。
万泉河上现存明朝建成的石板桥一座、双孔桥两座,现在仍然保存完好,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关帝庙内存活百年以上古树3颗,分别为柏树、梧桐树、槐树;村东北部存活一颗百年以上皂角树。
半扎村内现保存有明朝土地庙两处,一处为石雕结构,另一处为砖瓦结构。
2014年11月7日,被公布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注:摘自《汝州市文物志》汝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 编
延伸阅读:
古庙、古屋、古寨门,还有古楼、古桥、古戏台……来到汝州市蟒川镇半扎村,有一种跨越现代和过去的穿越感。高大厚重的古寨门、蜿蜒曲折的护城河,还有雕刻精细的古戏楼……似乎都向人们诉说着半扎曾经的繁华。
蟒川镇半扎村,又名半扎万泉寨,距汝州城区约17公里,交通四通八达,现有人口近4000人,分为半西村、半东村两个行政村。这座古村落目前还保留着半扎人引以为豪的万泉河和年代久远的文昌阁、关帝庙、龙嘴、乐楼及高大的石寨门等古建筑。
青龙嘴里吐泉水 宋乐义 摄
据今年71岁的半扎村民董跟党介绍,半扎村一带曾是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后来村庄附近的四棵树村、安定乡、薛家店村、董家村等几个村庄的人陆续迁居于此地。随着丝绸古道骆驼商队的逐步发展,在宛洛大道上,南阳到洛阳直通的两个驿站,是来往传递信息的交接点,半扎在两站之间,又是条件优越的必经之路,过路的公差和骆驼商队,都要在此休息食宿,因这里不是驿站,而是半途驻歇,故称半扎。
走进半扎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西寨门。相传在清代,有一家姓张的五兄弟,在半扎村常做公益事业,便组织乡绅们打起了石寨墙。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石寨盖起,无人敢在寨门上题词。当时有个南方游客,号称赵建,他写得一手好字,所以乡绅们就让他来写。他围寨视察了一周,提笔就写,西门为“鸿奖”,南门为“龙泉”,东门为“鳞绣”。后让石匠刻字镶在三个寨门上面。第二年秋,清军占领半扎后,从三个寨门匾上看出问题,三个门匾的字,连起来是“鸿绣泉”,从三个字的谐音和含义,领悟到这里有人在怀念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当时村中有个郭秀才,出来对清军解说,因西门面对蒋姑山,太阳一照是红彤彤的,所以叫鸿奖;南门正对万泉河上的龙嘴,所以叫龙泉;东门正对秀水寺,而寺前石崖上的石头像鱼鳞形状,所以叫鳞绣。他这样一解释,清军才没有再追问下去。目前,三个寨门只有西寨门保存较为完好。
“过去的半扎热闹非凡,直到现在这里还有很多明代和清代民宅。”据半东村驻村第一书记耿阿磊介绍,目前半扎古建筑保存较好的有明代建造的双拱石桥、秀水寺、土地祠和西石小桥。有明代秀才府、清代秀才府,戴公馆,有清代的陕山会馆——关帝庙、文昌阁、古戏楼,还有龙嘴吐水、元宝石、上马石、拴马石、石磨、石磁等等。特别是文昌阁,飞檐斗拱。上边挂着八个钢铃,微风一吹,叮当作响,真是悦耳动听。
文昌阁和关帝庙 宋乐义 摄
穿过街道中的一排古商铺,便来到了陕山会馆——关帝庙。“这可是一座非常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董跟党介绍说。陕山会馆又叫关帝庙,是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资助而建。人们建这个会馆,是为了来到这里时可以休息,同时也互相商讨一下各地的外贸情况,庙中建有戏楼,无事可看戏取乐且便于与当地乡绅联系。戏楼是1755年建造,梁平有天花板,地平是地樘板,构造像音箱似的,因为环形建筑可以产生回音。演员的唱腔显得非常洪亮,方圆五六里都能听见。特别是戏楼上边三段的透花木雕和边檐的石雕图案,更是让人惊叹工匠雕工的精湛。戏楼前面四根高大的石柱支撑着斗拱和屋顶,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苍劲有力。
民权小学旧址 宋乐义 摄
“民权小学旧址”紧邻陕山会馆,据传是抗日名将戴民权捐资所建。戴民权曾两次营救孙中山,后来担任国民党39军副军长。在抗日期间,同日寇作战,不幸战死河南遂平横山,享年52岁。在当时,民权小学的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宣传抗日救国活动,短短3个月,就发展了5名共产党员,一个中共党支部在半扎民权小学诞生。
漫步在川流不息的护城河,尝一口甘甜可口的龙泉水,踏过那匠心独运的石板桥……半扎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修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相信很快将有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别具特色的古村落呈现在大家面前。(汝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宋乐义 通讯员 吴晓娟)